好好找油
那些茉莉教我的事:當香氣背後藏著制度的陰影

那些茉莉教我的事:當香氣背後藏著制度的陰影

Jul 28. 2025

那些茉莉教我的事:當香氣背後藏著制度的陰影

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》讀後心得

前陣子的 BBC 埃及茉莉童工影片讓我想了很久。

首先,由英國國家電視台 BBC 拍這支影片,本身就很弔詭。如果我沒記錯,在近代歷史上,英國是對埃及進行最制度化剝奪的外國勢力。

埃及是沙漠國家,境內可耕地僅佔全國土面積的3~4%,但同時,埃及也是全球著名的的棉花產地——究竟為什麼沙漠國家會用珍貴的尼羅河水種棉花呢?

19世紀,殖民埃及的英國為了供應自家的紡織業,以政經改革與武力干預,強迫埃及大規模改種棉花。那片孕育古埃及文明的肥沃尼羅河谷地,從此成為出口導向、單一作物的種植區。英國離開後,接手的統治階層延續英國制度,以保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,設計剝削性的制度與市場機制,確保權力與財富不被分享。

若埃及連茉莉都有童工的身影,那麼棉花業絕不可能沒有。後來我以「Child labor Egypt」為關鍵字搜尋,果然發現美國勞工部國際勞工事務局的年度報告中指出:埃及是全世界童工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,僱用童工集中在製磚、採礦與棉花業。

那為什麼 BBC 不拍棉花童工的紀錄片呢?我猜,是因為難以直面自己國家的歷史責任。

埃及的童工問題不能只看中間商的責任,而是得回頭檢視英國殖民歷史、國際貿易制度與資本如何形塑了埃及今天的現狀。雖然這不是一部影片能解決的問題,但BBC這樣的選擇性忽略自己國家的缺失,反而更讓人感傷。

茉莉童工的苦痛仍在。但我更想知道的是,為什麼埃及童工如此普及?為什麼埃及如此貧窮?

在相關討論串的推薦下,我讀了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》一書。作者在書裡指出一個我從沒想過的角度:「貧窮,往往不是因為統治者無知,不知道如何讓國家富裕;而是長期刻意的制度安排、全球市場力量與殖民歷史的結果。」

當我讀到這裡時,不禁糾結了一下。貧窮,不只是無能或資源不足,也不只是氣候惡劣、地理隔絕或教育匱乏,而是一整套有人受益、有人犧牲的運作邏輯。那些「貧窮」,其實背後都有歷史的影子與政經的算計。

當我們談論「童工」或「剝削」時,可以更深入地想想:為什麼這些家庭需要讓孩子工作?為什麼這些產業缺乏監管?誰又從這些低廉的人力中獲利?

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》指出,相較於開放性的制度,掠奪性制度的掌權者往往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。即使知道開放市場、發展教育與保障產權可以帶來國家整體繁榮,但掌權者擔心改革會削弱他們的地位,因此選擇維持現狀。

生而為女性,我很幸運能長在台灣,能接受公平的教育、開放的社會制度與健全的社會福利,但我的孩子還能這麼幸運嗎?

花開有時、花落有時,茉莉的香氣稍縱即逝。而制度的氣味,會長久地滲入我們的生活。我們聞不見制度,卻活在它裡面。我們的選擇,終將決定,下一代會活在哪一種氣味之中。

 

茉莉童工影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piV1eXTm58&pp=0gcJCfwAo7VqN5tD

Blog照片來源:2017纖纖前往印尼尋油時拍的,當地婦女正在篩檢茉莉準備萃原精。